樊教授:
您好!
非常感谢您接受我的采访,见报后,给您前去送报,届时再另感谢!
一、主要什么原因导致目前的物价狂涨?
二、国16条以后,物价涨幅基本暂停,您对以后的物价走势如何看待?
三、河南做为中国的主要粮食产区,您认为河南在抑制全国农产品价格方面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四、在抑制物价方面,您认为有哪些措施可以起到有效作用?
《大公报》记着 段晓燕
2010年11月
-------------------------------------------------------------
一、主要什么原因导致目前的物价狂涨?
总的来说,这轮物价上涨属成本推动型。有几个方面所导致:从国际方面来说,全球经济已逐步从危机中复苏,需求开始启动,推动物价上涨。美国实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美元对世界主要货币贬值,导致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特别是以美元计价的国际大宗商品。这些商品进口到中国,首先导致进口商品价格的上涨,还导致以这些商品为原料的商品的成本增加,尤其是铁矿石、石油及化工原料等。今年气候不佳导致一些国家的小麦、玉米和大麦大幅减产,国际粮价大幅上涨。现在国际商品价格的上涨对国内商品的价格上涨也有推动作用,国内商品价格有和国际商品价格有攀比的趋势。比如,粮食,虽然中国进出口粮食并不多,但国家粮食价格上涨往往导致国内粮价上涨。
国内也有诸多导致物价上涨的因素。首先是生产要素的成本在上升。工资上涨,劳动力成本在增加;城市建设的土地补偿标准提高,土地成本也在增加;基础原材料、能源价格也呈上升趋势。今年是“十一五”收官年,为了完成国家“十一五”规划中的节能减排目标,地方政府加大了力度,不仅对一些落后产能进行淘汰,还采取限电限产等措施对企业的耗能水平进行控制。今年中国的自然灾害也比较严重,对粮食生产带了较大的负面影响。还导致棉花大幅减产,棉花价格大幅上升。猪肉价格又进入到新一轮上涨通道。中国的猪肉一直没有摆脱蛛网模型诅咒:肉价低了杀猪,然后肉价开始上涨,增加猪的存栏数,又导致猪肉过度供给,猪肉价格又下降,开始了新一轮的循环。当然,这次猪肉价格上涨还有成本推动的因素。
二、河南作为中国的主要粮食产区,您认为河南在抑制全国农产品价格方面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这次物价大幅上涨,食品类价格上涨贡献七成。河南作为农业大省,对稳定物价有重要影响力。但打压农产品价格时要考虑一个因素——农民收入。我们一直抱怨农民收入太低,城乡收入差距在拉大,现在农产品价格上升了,是农民提高收入的一次好机会,更何况现在农民还面临农资价格大幅上涨的压力,因此抑制物价要兼顾城市市民和农民的利益。切不可,整天说要提高农民收入,可农产品价格一上涨就打压。要在降低从农产品生产到销售诸多环节的成本方面多下功夫。
三、在抑制物价方面,您认为有哪些措施可以起到有效作用?
抑制物价的措施可分为两类:遏制需求和增加供给。抑制需求的措施有,紧缩信贷,抛售库存平抑物价,甚至直接限价等。但这类措施有两个不足,首先是人们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其次是扭曲价格信号,低价有抑制生产的作用,如果生产受到抑制,最终价格还会上涨。增加供给的措施有,降低从生产到流通各环节的成本,降低税费等。从长期来看,增加供给是抑制物价最理想的措施。然而,在抑制物价包括房价,政府往往习惯更多地采取抑制需求,而非增加供给。
四、最近发改委发文称,种种迹象表明,游资炒作和不法经营者操纵价格,是农产品价格上涨的直接推手。你对此有何看法?
我不太赞同。一方面,一种商品要能够被炒作,这种商品要能够被保存等待价格上涨,比如房屋,然后抛出获利,但大部分农产品很难长时间保鲜,甚至容易腐烂,因此不具备被炒作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我个人有一个的观点,对一种商品的炒作价格如果低于这种商品的市场均衡价格,则炒作的结果只是把这种商品价格上涨的利益由生产者或上一炒家转移到当前的炒家,并不会影响到这种商品的市场的价格,因为炒作的结果没有改变这种商品的供求关系。比如,如果现在大蒜的价格是每斤5元,3个月后均衡的价格将涨至每斤10元。有一炒家买入1000斤大蒜用于炒作,3个月后卖出,可赚5000元。如果这个炒家不炒作,蒜农3个月后也是卖每斤10元。因此,炒作的结果是把本来由蒜农赚得的5000元改由炒家赚得,这是对炒家先见之明的“回报”。但这时炒作并没有改变供求关系,这是一般炒作不会导致物价上涨的关键原因。
如果炒家采用囤积居奇的方式导致市场这种商品短缺,则可能导致当前价格超过均衡价格,也可以说,价格被炒上去了,我们也可以称这种商品出现泡沫。但一个必然的后果是,当囤积的商品最终要投放到市场,市场一定就出现供大于求,价格下降到原来的均衡价格之下,这时可以称这种商品的泡沫破裂。但就人们谈炒作谈得最多的大蒜而言,在今年新蒜上市前并没有出现成蒜大幅降价,因此,这就否定了大蒜价格上涨是被炒作结果的判断。
(樊明,河南财经政法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系主任,教授,博士)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