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战之随想
樊 明
中美贸易战还是开打了,相信谁也不愿意看到,估计中国人和美国人现在都难免不焦虑,因为谁也说不清将如何演化,后果是否会很严重。我也无良策,只是想到一些事,说出来或许有所启发。
1
看到当下的中美贸易战,我就想起20年前中国为入世与各国所做的艰难谈判,尤其是与美国的谈判。抛开谈判的细节,其实谈判的核心问题就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要求中国多开放市场,而当时中国人相信,最好国外市场多向中国开放,而中国少开放市场,否则就吃亏了,因为相信开放市场就是让人赚了便宜。中国入世已近20年了,反思这些年中国的经济发展,我有一个粗略的观察:凡市场充分开放的行业,发展得相对要好,如汽车等;相反,开放度低的,如网络通讯、金融甚至农业等,发展得就相对差一些。如果20年前中国人有此认识,中国的入世谈判就未必那么艰难,谈判者也不会从黑头谈成白头。不就多开放一些市场吗?于人于己都无害。
由此可上溯到1840年的鸦片战争后从《南京条约》开始的一系列清朝政府与西方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其实这些不平等条约的核心问题是,西方要求清朝多开放,不仅要开放市场,还要开放投资、教育甚至传教等。清朝的思维与今人有相似之处,就是咬定开放就吃亏了,硬是不肯开放,除非你把我打趴下我认怂。现在回顾一下这些不平等条约实施的结果,我有一个粗略的观察:中国的被迫开放恰是中国近代化的基本动因。就中国来说,凡开放被逼走在前面的地方,今天就相对发达;相反受不平等条约影响较小的地方,就相对落后。
1997年香港回归的时候,我注意到中国人有着有些矛盾的情感:一方面说,英国人占香港是中国百年之耻辱;另一方面,如果问中国人,时间倒退100年,你希望英国一个香港都不占,还是再多占些,然后让中国人来回归?估计说一个都不要占的人不多。矛盾!
历史就是这么吊诡,让人们在情感和理性之间产生剧烈冲突,无所适从,不知如何讲述历史,怎么讲都觉得有些别扭。讲得太实了,大家情感受不了;顺着大家的情感讲,又难免不够真实,甚至有害。其实一个民族成熟的重要标志就是能直面自己的历史,这绝对需要勇气和智慧,缺一不可。中国人不乏有勇气者,也不乏有智慧者,但就难凑到一起。
2
这次中美贸易战的起因是美国巨额的贸易逆差,并认为是中国诸多不公平的贸易行为造成的。中国主流媒体当然不承认美国的这些指责。但中国人有句话叫做“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我们也不妨暂且看看美国人指责中国的是否一点没有道理。
比如美国人(不仅是美国人)说,中国入世后没有遵守WTO的规则。我们至少要反思一件事:WTO的争端大多与中国有关。我经常听到这样的新闻,中国又在WTO被告了,最后又是中国被判输了,商务部表示遗憾,然后就没有下文了,没有反思,没有总结。我建议我们中国人自己把过去涉及WTO的争端梳理一遍,如果中国人基本是被冤枉的,好好地告知世界和国人,说明中国被冤枉了,冤枉在什么地方。如果中国人被冤枉得不是很严重,就要认真反思,能不能中国少些在WTO成为被告?这不光荣,多了就涉及到国家的诚信问题。
中国刚入世时我记得听过这样的传言:入世是一回事,但未必都会兑现承诺,因为规则有空子可以利用。我记得当时听了好像也点过头,确实高。但现在想想好像不高。谁都不是傻子,出来混都是要还的。这可能也为后来中国老在WTO成为被告埋下了伏笔。其实严格兑现中国入世承诺对中国未必就不好,我们不妨思考一下以下的问题:
中国要实现产业升级,是否一定要有政府补贴的产业政策,包括对农业的补贴?产业政策真的那么有效吗?这个问题已经争论了很久了,至今并无定论。既然如此,我们不妨先放一放产业政策,看看是否问题真的很严重。如果真的很严重,再想办法变通。
尊重知识产权问题。一些中国人总觉得,外国的知识产权,能拿来不付费对中国一定是有利的。其实这有一个局部与整体、短期与长期问题。每次我们拿了人家的知识产权在局部是赚了,比如山寨了人家的最新款产品,但无数个局部就给人一种印象,中国人不尊重知识产权。拿了别国的知识产权在当下是赚了,但时间久了还是给人一种印象,中国人不尊重知识产权。在今天这个知识经济的时代,谁愿意给不尊重知识产权的人和国家更多的信任呢?由此,我们的经济合作就可能不顺利,现在连到美国留学都成了问题,人家怕你偷技术。不知中国人能否有一天做到,偷来的东西,饿死也不吃。也许暂时会饿一阵肚子,但以后肯定有的吃。治国与做人同理。
开放通讯服务。我们总怕如果普通老百姓不翻墙就能上外网,老百姓知道了外网上的东西,问题就会很严重,实行新闻管制可维稳。其实这一认识至少有三方面的问题:一是现在翻墙已越来越容易,以后在技术上将更为容易,政府阻止民众翻墙在技术上难以做到,也缺乏民意基础。二是,防火墙建的太高,一旦那天塌了,老百姓会感到无所适从,甚至有强烈的被欺骗感。改革开放之初,老百姓一下知道很多外国的事,几乎导致信仰危机,变得不再信任政府的宣传。三是,现在重要的新闻、不少科技的最新进展首先出现在网络上。如果中国人不能自由上外网了解当下世界的变化以及最新的科技成果,眼界必然受到限制,由此产生出诸多问题。
3
如果有人说,中国要争取在奥运会上要拿下所有的金牌,大家一定会说他疯了,因为没有国家能够做到。今天一个相对复杂的产品需诸多元器件还有软件,如手机电脑等。而高端的这些元器件和软件往往由不同国家来生产,就好像奥运金牌散落各国。因此,如果一个国家希望生产出一款优秀的产品,就必须加入全球供应链,从不同国家购买高端的元器件和软件。而要想获得高端元器件和软件的稳定供应,就必须遵守国际贸易规则,讲诚信,否则人家就可能不卖给你。这可能与阴谋有关,也可能无关。谁愿意与一个不守规则欠诚信的人做生意?
现在美国不再卖高端芯片和软件给中兴,理由是中兴违规又诚信欠缺,中兴并没有否认,只是认为自己犯了“小错”,然后总结教训,不是检讨自己违规欠诚信,而是说“求人不如求己”。当然,如果中兴或中国就能生产出高端芯片和软件也就罢了,但不能。就算将来能了又怎么样?能改变高端元器件和软件来自不同国家的事实吗?或中国能生产出所有的高端元器件和软件吗?这样当然就可以不求人了,但制定这样的目标就相当于说,中国要拿所有奥运会的金牌一样,是不可能的。因此,中兴被掏“芯”的教训应该有两条:首先是要比任何时候都要懂得遵守国际贸易规则和诚信的重要性,不要乐于耍小聪明。其次,力争生产出全球高端的元器件和软件,就像我们要力争在奥运会每个项目上夺得金牌一样,但永远不要指望所有高端元器件和软件都能由中国生产,也就相当于我们清楚,我们不可能在奥运会所有项目上夺得金牌一样。
说到中兴,我们还必须认识到,华为现在还在美国人的嘴里,如果新闻说的是真的:华为也办过中兴办过的事。这是一柄可怕的达摩克斯剑,不到落下时谁也不知道哪天会落下。这时应对中美贸易战中国的一大软肋。
4
关于贸易战的前景,有乐观和悲观的两种可能。先说悲观的吧。其实现在美国总统川普是向整个世界宣战,到处要涨关税。如果其他国家也反制美国,跟着大涨关税,这世界就乱了。
但这只是一种可能性。其实川普要涨关税的国家都是被川普认为有不公平贸易行为,当然川普的观点未必正确。其实川普一直批评一些国家不公平的贸易行为,寄希望于采用贸易报复手段让这些国家放弃被川普认为的不公平的贸易行为。如果这些被川普指责的国家真有不公平的贸易行为,经川普涨关税迫使这些国家放弃了不公平的贸易行为,贸易战就可能出现积极的结果,比如市场对美国对世界更加开放了。
刚刚结束的G7峰会有个细节值得关注:6月10日,川普离开加拿大前往新加坡参加川金会前宣称,其最终目的是寻求G7国家之间零关税、零壁垒、零补贴。(“No tariffs, no barriers——that's the way it should be. And no subsidies. …… That would be the ultimate thing, whether or not it works, but I did suggest it.”)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还不能简单地说,川普就是一个狭隘的贸易保护主义者,他有高度全球化的理想。如果川普的长远目标实现了的话,世界经济整个就一体化了,TPP之类的根本就不再话下。
因此,川普发起的包括中国在内的贸易战的结果存在另一种可能性:川普提高关税只是手段,通过这一手段迫使其对手开放市场,比如日本不得不开放其农产品市场,否则日本的汽车就难以出口到美国。权衡之下,日本就只得开放农产品市场,这就是一个好的结果。
其实中国在迎接难以避免的中美贸易战前,就推出诸多改革开放的新举措以“为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不必太在意这些举措推出的时间点,少说刺激政府的话,诸如被迫的等等太难听了,只要这些举措是积极的,都值得欢迎和肯定。
因此,这场涉及全球的贸易战其实存在一种可能的结果:以关税上涨为开端的贸易战最后以全球化的深化来收场,关税上涨只是川普的手段而未必是目标。当然,这需要包括美国、中国在内的各国共同努力,需要大智慧和大勇气。
5
最后,我希望在讨论中美贸易战应对之策时,慎重“卖国”字眼。我记得在讨论中国入世时,“卖国”这个字眼没有少出现。常听到的是,如果接受了美国的某条款就是“卖国”,其实无非就是多对美国开放一些市场。刚才讨论过了,多开放对中国有益,客观上不存在卖国的问题。其实如果一定要依对中国是否有利来判断谁爱国谁卖国,我判断爱国主义情怀浓厚的民粹主义者有更多的卖国之嫌,尽管从主观来说他们肯定是坚定的爱国者。不过我还是主张,即便我们认为有人提出了一些不合适的主张,也不要说提出这些主张的人就是要卖国。否则,中国如何应对贸易战的讨论就难以健康进行,民粹主义就好像成了主流民意,理性将不得不隐匿(谁也不想无端被指卖国),后果将很严重。
我判断,中国人中主观上就想卖国的人,如果说一个没有大家不容易接受,但少之又少应可以接受吧?
2018年6月21日
(作者邮箱:fanming4262@163.com)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