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2038年,人类在诸多医学进步的推动下获得长生,实现了人类的古老梦想,但在当下却是问题:为防止人口继续增加要阻止人类不再生育,为了在长生时代实现人与环境的协调必须有部分人不能获得长生,面对这些难题整个人类社会的治理结构需要改革。为此,中国学者姜天舟带领的研究团队提出了中国进入长生时代的方案,并进而为全人类顺利进入长生时代贡献了极大的智慧。进入长生时代后,机器人从事直接的生产活动,绝大多数人类既无生产活动,又长生不老,于是将不断探寻生命的意义。
作者介绍
樊明,1957年生,江苏扬州人。198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理系经济地理专业(77级),曾在中国人民大学工业经济系进修,1988年获美国俄勒冈大学(University of Oregon)工商管理硕士(MBA),1997年获美国北伊利诺大学(Nor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经济学博士(Ph.D.)。现任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教授,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1991年在《莽原》发表中篇小说《女博士的一天》,1995年出版长篇小说《求学,在大洋彼岸》,1998年出版中短篇小说集《女博士的一天》。
微信:F13598823202
个人博客:www.fanming.com.cn(搜“樊明居”)
序/后记
我是一位经济学教授,有时思考国际贸易中的逆差,感觉是个问题。其实我在文学方面也存在逆差问题,就是读小说少,但还想写小说让别人去读,是文学逆差。过去出版过长篇小说《求学,在大洋彼岸》(1995)、中短篇小说集《女博士的一天》(1998)。在《求学,在大洋彼岸》的后记中就曾坦承,自己读过的文学作品很少。但尽管如此,文学梦却一直不少,年轻时很想写一些主题宏大长篇巨制史诗般的小说。比如,曾构思写一个青年五四时期到北京求学,参加了五四运动,直到这个家族后来三代人七十年的历史和命运,其中有光荣与梦想,战争与爱情。觉得这样的鸿篇巨制才是我理想中的文学,甚至还觉得科幻小说多少有些不入流,至今没有读过一部科幻小说,当然也没有读过多少其他种类的文学作品。
不过随着时光老去,思考的问题渐渐脱离当下而更多地着眼于未来,甚至是遥远到不着调的未来,此外感觉写作当下就会感到有一种难以摆脱的羁绊,于是开始思考要不要摆脱当下的羁绊,让思想尽情地自由驰骋,如此就想起来写科幻小说。不过虽说如此,其实心底里还是难以脱俗,还是在关注着当下。于是就给自己的科幻小说打出一个文学口号:“现实主义科幻小说”,就是在科幻的背景下,更多地还是在写当代的人和命运,探讨的还是当代问题。
于是就把小说的时间起点定在2038年。太近,就不太科幻了,而太远,则又和当代人连不上。这就意味着,2038年中国乃至整个世界所遇到的问题,可能大多就是今天问题的持续;到2038年人们想出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也许在当下就可以借鉴。于是科幻小说便赋予了更多的现实意义,但也可能因此读起来不是很科幻,甚至有些地方还很学术,这大概就是现实主义科幻小说该有的样子。
人一旦摆脱羁绊,就感觉思想自由了,轻松了。不需要像写学术作品那样,一个观点或需报告出处,或需展现严密的论证,有的看上去是一堆让人乏味的数学符号,而是可以充满想象力地随意挥就。可以把自己完全不着调的理想在小说中变为现实,希望多少可启发当下,问当下的人,人类社会的未来有这种可能性的存在,你向往吗?
探讨过的问题大多没有肯定的结论,或不是经过严格论证过的结论,而是留下更多的空间让人们继续思考,谁也说不准不受羁绊的思考会不会有一天变成了现实?就像这部小说,塑造了一位大善大智的超级英雄,不经意间把历史推进了一个新时代。
科幻小说是一种更容易圆作家关于完美道德和英雄梦想的文学形式。也许这就是科幻的魅力。
爱因斯坦说:“知识不如想象力,因为知识是有限的,想象力则环绕着全世界。”他还说:“逻辑可以把你从A带到Z;但想象力可以带你纵横四海。”按照伟人的思路,我在想,我们这个民族是不是有些缺少科幻?人之所以伟大的重要原因在于人有想象力,把不存在的东西想象出来,然后再变成现实,于是人间就变得越来越美好起来。毕加索干脆就说:“只要是你能想象出来的,就都是真实的。”
我现在甚至产生一个想法,是否科幻可以是一个民族创造力的标志?
科幻只是思想的一种方式。重要的是,我们需要一个社会让人们的思想尽可能少的受到羁绊,于是创造力便迸发出来,人间便一天天改变了模样,呈现出超出我们今天想象的美丽,就像这部科幻小说所展现的那样。
还是在科幻。
我写这部科幻小说的一个直接诱因是,看到一个手机段子,说如果人能再活20年,就能活到120岁,以后就可以长生了,由此我就想,真要如此,整个社会将如何演变?希望大家努力,再坚持20年,我们大多数人就可以进入长生时代了。
这可不是科幻。
樊明
2020年5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