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的力量(一)
--- 基于中国房地产和铁路发展之比较
河南财经学院 樊明
在美国留学时,一次一位台湾同学聊她上世纪80年代在台湾学地理,说讲中国铁路还是讲1949年的铁路。我惊诧,那不太过时了吗?台湾同学幽默地说,到了美国我看了你们的铁路线,发现错得也不太多。我默然。确实,新中国的铁路建设虽有诸多可圈可点之处,但有些数据确令人感慨。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进行推算,就人均拥有铁路长度来说,1978年为人均5.37厘米,1991年至1995年降至人均5厘米以下,到1996年也只达到人均5.86厘米,始终在一根烟长度的量级上。
中国居民住房的故事要丰富一些。建国初期我国城镇人均居住面积为4.5平方米,到1978年时降至3.6平方米,出现了许多住房困难户,住房供给不足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中国统计年鉴》提供了1978年后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的数据。1978年为人均6.7平方米,到1997年为人均17.78平方米。从1978年到1997年的20年年均增长0.55平方米。1998年在中国房地产发展史上是一定要载入史册的一年,这一年福利分房制度终结,市场化的住房体制全面展开。到2005年,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26.1平方米,从1998到2005年均增长1.04平方米。
现在要反思的问题是,为什么从1979年改革开放后中国几乎各项经济建设事业发展迅速而铁路的发展却还如蜗牛行走呢?为什么中国房地产从建国初到改革开放、从改革开放到市场化改革前及市场化改革后有着迥然不同的发展局面呢?到现在铁路和房地产这两个行业的发展的差别竟又如此悬殊呢?
从历史的进程来看,造成差别的就是制度不同。房地产最终走上了市场经济的轨道,而铁路一直还在计划经济的轨道上行进。为什么这两条道可造成如此巨大的差别呢?
市场经济有市场经济的力量,这种力量来自于资本和劳动在价格的引导下对利润和高工资的追求。当建国初期我国城镇人均居住面积为4.5平方米时,本来存在着巨大的人民大众改善住房的需求,从而推动房价上涨,资本发现投资房地产利润可观,纷纷投入,进而产生对劳动需求,工人纷纷到建筑业就业,于是一栋栋住宅楼就可能拔地而起。但我国逐步建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实物分配、低租金的福利性城镇住房制度,中断了这一应该出现的历史进程。而政府承担了城镇居民的住房责任后,却实行了“先生产,后生活”,“先治坡,后置窝”等“左”的路线,住房基本建设投资受到削减,以至改革前人均住房不升反降。
改革开放后,这一局面逐步得到了改变,城镇人口以及农村农民的住房条件均得到明显改善,而到1998年中国的房地产经过半个世纪的探索终于走上了市场化改革道路时,局面则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房地产的投资猛增,从1998年始,我国的房地产投资完成额持续两位数的快速增长,到2004年达到30%的增长率。房地产公司的设立如雨后春笋,原本从事制药、化工、电力、煤炭开采等行业的公司,如今纷纷注册成立了房地产开发公司,圈地盖楼。房地产也成了外资甚至一般民众的投资(或投机)对象,资金大量涌入。不管人们如何评价这些事,房子一天一天地多了,越来越多的人买了越来越大而且越来越漂亮的房子,不少暂时没有买房子人先租住了那些房地产投资者或曰投机者先买好地房子。总之,越来越多的人住进了越来越好的房子应是硬道理。
再回过头来看看铁路。中国的铁路完全国由国家垄断经营,采取低票价政策,主要靠铁路自身积累和国家财政支持来发展当然就快不了。老百姓虽然享受到了低票价,但逢年过节时一难求票,上了车后发现车上拥挤,设备水准用21世纪的标准来衡量实在难以恭维,服务用西方的标准来做参照也不尽人意。看来,离开了市场经济的力量,我们就只能接受这样的铁路。
当然,市场经济的力量并不总是给我们满意的结果。有两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结果:一种是可能在一定时期的高价格,如高房价。当需求猛然增加而供给一时难以满足需求时,价格就要上升。还有一种我们不愿看到、甚至难以容忍的结果就是,资本和权力合谋,谋取暴利。对于前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结果,我们大概只能忍一忍,就像我们忍了前些年的高车价、高手机价等等,但现在就没事了。而对后一种结果,政府一定要不断推进政治改革,老百姓也一定要反抗。但千万别和市场的力量过不去,那样,我们就可能又要过回去了。我们是想回到1978到1997,还是更远一些回到1949到1978?
-
市场的力量(一)
[经济时评]post by 樊明 / 2008-8-21 5:34 Thursday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