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年轻的时候远离死亡,很少会认真地思考与死亡与关的话题。不过也可能偶有与死神擦肩而过、或误以为接近了死神的经历。这时,对死亡便会比较认真起来。
记得几年前留学美国时,有一年十月初因有急事我单人驾车从中部的芝加哥驶往西部的洛杉矶。越过洛矶山脉时天降大雪。到一个三叉路口我一时不知该走哪一条路,于是便把车打到路边并急刹车。结果车顿时失去控制并原地打转。车停下后,我正面临悬崖绝壁。当车打转时,我头脑中只是一片空白,并无暇思考死亡,尽管死神就在眼前徘徊。
这之后有一次夜间起身如厕,完后发现池中尽白。我立刻断定这是从身上排出的蛋白质一类的东西。我想,这回可没上回那么便宜,定要与死神狭路相逢了。我不得不想一想与死亡有关的事了。这时,我丝毫没有体会到什么恐惧感,相反倒有一些兴奋。美国人有一句话,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我一直蛮喜欢这句话中所表达的对死亡的乐观和超脱。我想,我很快就可以体验死亡了,就好像马上要登上月球似的。
死亡和爱情一样都是文学的永恒主题。作家可以根据自己对爱情的体验描写爱情,可无法根据自己对死亡的体验去描写死亡。因此,对死亡的体验一定是最独特的,而且只能靠自己了,并无法传于别人。
我决定第二天去看医生,让医生估计一下大概还剩多少时间。然后想,如果是一个月我该做什么,那两个月、三个月呢……我顿时觉得时间竟是如此的稀少和宝贵,而要做的事竟是如此之多。我为曾经浪费过的时间而感到懊恼,此生也将因此留下太多的遗憾。到此时,我对时间的理解又更深了一层:生命随时可能终止,人确实要珍惜时间。
到天快亮时,我突然想起,昨晚我洗完衣服后把剩下的一点肥皂头扔进了池子。我去仔细瞧了瞧,发现确实在。一场虚惊。不过,倒是一场难得的与死亡有关的体验。
后来,我重新编辑并出版了我的中短篇小说集《女博士的一天》。其中增加了与死亡有关的话题,也许和过去的体验有关。兹录于此:
一个人防老的最好方法就是在未老时多做一些。当真正老了以后,回首平生,有许多可以引以为豪的经历,可以永远蔚藉心灵的美好情怀。死亡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死亡过程是走进一条漫长、黑暗的隧道。然后,终于看到了出口处的光亮。在出口处,沐浴着灿烂的阳光。那些曾经爱过你的人会来迎接你。你将带着美、带着爱、带着一生的骄傲和自豪幸福地走向天国。
发表于《黄河黄土黄种人》1999年第6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