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几乎每一所大学、甚至大专都办学报。办学报投入并不菲,但收益如何?要回答这一问题要做一个成本-收益分析。
为了便于分析成本,我们可将办 学报的成本和办一个相当层次和容量的专业杂志的成本相比较,可视为相近。那么,重要的是比较二者的收益。可从下面几方面加以比较:
1、就质量而言,学报质量通常要低,尤其是非研究型大学的学报。就绝大多数学校来说,大学学报的稿源以本校师生的投稿为主,有所谓内稿。这样,本校师生的研究水平就直接决定学报的学术水平。由于选稿范围的局限,所选出的论文在质量上难免不高。由于学报质量不高从而缺少声誉导致投稿的竞争性弱,加之本校师生和编辑通常相识或很容易变得相识,本校学报往往成为本校师生处理其低质量研究的重要出处。这些师生通常将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投向学术水准较高的其他杂志。就外稿来说,一般来说,外稿的投稿者通常来自于层次相当或较低层次的学校,外稿也难以提高学报的学术水平。
2、由于大多数学报的自产自销的特点和质量通常偏低,读者以本校师生为主,对外校主要以赠阅为主,除少数名牌大学外,少有来自社会上的付费订阅。这就意味着,一份投入不菲的学报只有相当有限的读者。由于很少有付费订阅,在经济上几乎是全补贴的,无任何经济效益可言。而由于质量不高,其实本校师生阅读也并不多。
3、学报通常是综合性的,通常只分“哲学和社会科学版”和“自然科学版”。这样,每一学科只能发很少的文章。任何一个专业领域的学者只能读一本学报有限的部分,绝大部分是无用的,这也造成浪费和很少的付费订阅。学报的这种综合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学报质量的提高。学报专职的编辑通常不多,受专业知识的限制,在选稿和编辑方面往往难以很好的把握,也会造成学报的质量问题。
4、学报的存在鼓励低水平研究。由于本校学报能允许低水平的研究成果的发表,这也就鼓励了低水平的研究,因为不愁销路问题。设想,如果所有的学术刊物只发表至少是中等或以上水平的研究成果,那些从事低水平研究的师生就不会花时间和精力从事很难发表的学术研究,除非研究有其他应用。
那么应如何改革呢?根据以上对比专业性刊物所做的成本-收益分析,笔者认为目前大学办学报的方式必须改革,要停办效益差的刊物,要改综合为专业。据笔者观察,在美国或其他发达国家的大学没有像中国大学这样的综合性学报。大学也办学术刊物,但通常专业性的,而且学科范围偏小,比如就经济学的某一学科,如劳动经济学办一刊物。笔者建议中国大学的学报也应考虑“与国际接轨”:
1、普遍进行整顿。只有研究型的大学或达到一定学术水平的大学才允许办学术刊物。教育部可组织专家按一定的程序进行评议,决定那些大学可以办,那些大学暂时不具有办学术刊物的资格。这样可合理配置社会的资源,限制低水平研究的发表。学报的印数、所发文章的引用率、校外付费订阅数等硬指标可用于评定一所学校是否具有办学术刊物的资格的重要的可操作性的指标。
2、原则上,大学不再办文理两类综合性的学报,而改为专业刊物,并根据不同学校的学术水平和学科数的多少规定不同学校办学术刊物的总数,同时教育部原则规定不同学科的刊物总数。每个学校要根据其学术优势竞争获得某个专业刊物的办刊权。以后定期审查,凡质量不高者限期整改直至勒令停刊。
3、在学术刊物等级的评定上要打破官本位。现在所有的大学学报都被定位“省级”刊物。将来应由不同的主体来对大学或全部学术刊物进行评定等级,重在学术水平,而不搞如:教育部重点大学的刊物为一级,然后是省属211工程大学为二级,非211的为三级,如此等等。要完全按学术水平为是。对非大学办的刊物也应如此。不要再以刊物的主办单位的行政级别来决定刊物的等级。这里,同时也建议各省的社科院和社科联办的学术刊物改综合为专业,可考虑由社科院的研究所为单位半专业刊物。办法可参考前述。中国有太多的综合性刊物,既浪费又很难提高质量。
就像市场需求决定厂家产品的生产,学术刊物如何办也直接影响着学术研究的方式和水平,因为刊物对绝大多数非直接应用学科的研究来说是其市场所在。我们一定要认真研究在中国如何办好中国的学术刊物,意义十分深远。
(载《社会科学报》,2003年2月13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