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大学城、大学合并和异地建分校的反思
樊明
在2004年8月第二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大学合并、建大学城成了中外大学校长们的话题。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建和在建的大学城有50多个。大学合并、建大学城对中国的高等教育的发展影响深远,有必要加以认真严肃的思考以避免走进不必要的误区。下面发表一些笔者对建大学城、大学合并和异地建分校提出自己的思考,望能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分拆大学的资源难以分享和整合,将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同一所大学
到底什么叫做一所大学?笔者以为,一所大学最重要的是这所大学的各部分能共享资源,而不在于是否学生戴同样的校徽,或叫同一个人为校长。教育设施是否应该被归在同一所大学统一管理最重要的是看这些教育设施在一所大学里能否被整合和共享从而更有效地利用。如果大学合并后因相距太远而难以共同分享资源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同一所大学。美国加州有公立的加州大学,下辖若干所分校,有名的如柏克莱分校,洛杉矶分校。但据我观察,不同分校的人并无多少是同一学校的认同感,社会上也不认为这些不同分校的学生来自同一所大学。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在中文中有时被译为“柏克莱大学”,而不提是加州大学的分校。为什么这些在行政上属同一所大学的分校不被社会认为是同一所大学呢?因为这些分校散布在加州各地,根本难以共享资源。校与校之间少有直接的联系。
现在建分校最常见的是主校区保留在原址,通常在城市,建分校于郊区甚至远离城市的农村或另一城镇。南京大学应是最早办分校的大学,把分校办到了江北,远离主校区几十公里。厦门大学把分校建到隔海相望的地方,靠乘船通勤。
现在要讨论的是,将来这些大学还是真正意义上的同一所大学?比如,一所大学的一半在原地,一半在城外,相距数十公里,主校区和分校区的学生还能同在一个图书馆借书?还能同听一场报告会?还能共同参加各种校园活动?还能同在一个教室里上课?还能在一起开音乐会、唱同一首歌?还能在同一个操场上开运动会?如果不能,就是两所大学,仅仅是同在一个校长(学校领导)领导下。通常这位校长要聘请一位副校长及派出相应的机构负责新校区的日常工作,因为新旧校区的距离使得校长及校部机构对新校区的直接领导的成本太高。而这时如果由教育厅厅长(代表政府)委任两位校长各分管新旧两校区教育资源并给新校区叫一个专门的名字并无太大的差别。
和分拆学校相对的就是大学合并。大学是可以合并的。但合并后的大学要真正成为一所大学必须合并后的大学的每个部分能分享资源,如果不能,就不能算合并,只不过是本来教育厅长管两所大学,现在厅长将其中的一所请两所大学的其中一位校长管,从管理学的组织理论来分析就是这样。因此,大学要合并必须是距离相近的、合并后可共同分享资源。当然,合并并不是校际间整合和分享资源的唯一办法。通过政府也可整合资源;通过校际间的条约也可共同分享资源。比如,美国波士顿的哈佛大学和临近的麻省理工学院学生可共用大学公交系统,可互借图书,一些课程也可互相承认学分。
二、大学集中配置并无太大的聚集效应,相反会影响大学服务社区的功能从而办学效益
一些产业有较强的聚集效应,即聚集分布能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比如计算机厂商集中在一起形成硅谷,银行在市中心聚集等,这种聚集分布可降低成本,包括人才流动的成本和信息交流的成本。但大学聚集在一起的效果如何要加以分析。
从单所大学来看,存在一个能做到各部分分享资源的边界,大学过大超过了边界各部分分享资源就比较困难了。如果把数所大学的一部分在同一地点集中配置,必然超出各部分能共享资源的边界,更何况这些部分是分属不同的大学。这样,大学城内能否由于集中配置教学资源产生出聚集效应值得反思。如果现有的大学迁到大学城能有一些聚集效应的话,那么这些大学在原来的地方也未必不存在聚集效应,尤其如果相距不远的话,比如教师间的学术交流,学生间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活动等。
当现有的大学的部分迁移到离主城区相当远的地方,这些被迁移的部分的社区服务功能就将大打折扣。大学有为大学所在社区服务的功能和责任。这在国内大学往往提不到一个自觉性的高度,即大学有意识承担这种责任。在这次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美国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温非常强调培养学生的社区意识,他对大学规模过大表示质疑的理由之一,就是因此会削弱大学的“社区”感。为社区提供服务的重要方面有为社区的企业和事业、政府和民众提供咨询和培训,社会公众使用大学的一些设施等。如果大学城相当远离主市区,这种为社区服务的功能就将大为削弱,或需高成本运作。比如,市民要走很远的路才能参加大学城中的大学开办的各种培训班,参加大学举办的各种活动等。教师和学生前往社区服务要花费较大的费用和较多的时间。这也降低了大学为社区服务和创收的机会。
三、其他问题
异地办分校和建大学城还涉及其他诸多问题:
1、迁移费用昂贵。迁移费用至少包括路途运输费用、拆迁安装过程中的时间损失、实验仪器设备中不动产部分的损失、遗留用房改做它用的效率损失。比如某实验室因安装某实验设备而设计建造。当改作它用,通常有不合适之处。
2、大学城规模巨大,相信费用惊人。有否充足的资金是个问题。即便政府调集了充足资金,在目前的情况下这是否是资金的合理使用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3、如果现有的教师在原地居住,通勤的时间和费用也值得注意。这是大学城运营成本的一部分,尤其考虑到老师要将相当一部分时间花费在路上,而非实验室和课堂。如果安排现有的教师在大学城居住所引发的复杂性更大。
四、建议:
1、根据我对国外大学的了解,两万人左右基本可办学科相对齐全的综合性大学。现在不少大学在原地的规模已上万,如果就地征地尚有可能,可考虑就地征地,当然土地是贵一些,但比分拆一半到大学城新建要便宜甚多。另外,所有国内大学都有占地相当大的家属院,这也是中国大学的特色。如果将大学的家属院改建成校园,将住在家属院的教师搬大其他地方居住,也可形成完整的校园。这些教师可购买商品房,或在附近地方重建家属院,如果大学认为建家属院是必须的。
2、重新审视大学合并。我国目前大学的数量太少,多建几所不为多。一所大学的规模也不可过大。在同一地区不同的大学可以设相同的学科,相互竞争。一个系、一个学院也有一个适度规模问题。通常一个系或一个学院不能满足一个地方对相应人才的需求。对在行政上合并后因相距太远而难以整合资源的大学不妨分开有利于发展。如果合并大学原则上必须是相距较近、合并后能够分享资源从而使得资源能得到更有效的使用的可考虑合并。
3、建立大学间共享资源的体系。笔者过去在美国就读的大学在伊利诺州(Illinois)。在该州,所有公立大学的图书馆是联网的,所有公立大学的学生可以在州内任一所公立大学借书。这样,大大节省资源,提高图书的利用效率,特别考虑到每个图书馆都藏有这样的图书和杂志:很少用,但不能没有。
(载《南风窗》2004年8月16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