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世界》第2期卷首语
经术兼修 知进行随
樊 明
作为教师,我常常思索一个问题:我们到底应教出什么样的学生?我觉得“经术兼修,知进行随”是一个不错的表述。
何谓“经术兼修”?这是一个古语,当然要做一个新解。我以为,这里的“经”可理解为做人的基本原则以及自然人世间的大道理。做人要有基本的原则,当然是好的原则。进取、正直、诚实、善良、奉献、豁达、包容等等都是做人好的原则,是每个人都应该追求的良好品德。我过去以为,追求道德的完善往往是以牺牲个人利益为代价,比如我帮助了别人实现了自己所追求的道德,但我要付出。后来,我慢慢地认识到,追求完美的道德也给自己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会。试想,如果一个人在道德上是受到人们质疑的,人们怎么会跟他交友、合作、给与工作上的信任、提拔、投票支持?随着中国不断进入到市场经济和民主社会,我感到过去计划经济时代有一些温馨离我们越来越远了。过去有个政策,叫做:给出路,不把人一棍子打死。但到了市场经济和民主社会时代,往往是实行的一棍子打死的政策。比如,一个人不讲诚信,不会有人再跟他做生意,不会再被委以重任,选民不会再选他,他的政敌决不会放过他。自然界的大道理主要指哲学层面以及一些基本的科学道理,要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否则就是愚民。
所谓“术”是指直接用于实践的知识和技能。中国传统的读书人往往看不起“术”,有所谓“君子不器”,就是说君子不能像器物一样使用。但事实上,如果一个国家的国民看不起术,技术是很难发展起来的。中国的技术一直不够先进和中国的读书人不重视技术有关,不少一流的人才往往把做技术工作看成是二流人才的所为。我们的学生主要学习的是应用科学,更要注意对具体技术和技能的学习,凡所需之术,均需熟练掌握,虽然不妨胸怀大志。
再说“知进行随”。中国过去的哲学有一个争论:是知难还是行难?有人说,知难行易,也有人说,知易行难。这个问题可能还要继续讨论下去。但就中国的读书的实际表现来看,在行的方面更不尽人意。中国读书人有一个通病:善坐而论道,而不善行动。农工商做不了,而且也不屑做,造反更是笑谈。所以,古代的中国读书人创造了很多的思想,还写了不少诗词歌赋,抒发了万丈豪情,但对历史进步的实际推动作用不是很大。因此,我以为,不管是知难还是行难,重要的是,要知要行,所以提出要知进行随。也就是说,首先要知道道理,这就需要读书和科学研究。道理知道了,不能光说不练,行动要跟随。
所谓“经术兼修,知进行随”就是要求我们的学生,有良好的德性,有良好的科学素养,掌握了相当不错的技能,在此基础上还善于行动,而且能够成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