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巩义,向东还是向西?”—— 一个计划经济的命题
[经济时评]post by 樊明 / 2008-8-17 1:56 Sunday《东方今报》东方财经周刊2006年1月12日发表两篇争锋相对的文章,争论“巩义,向东还是向西?”所谓向东,就是靠拢郑州,所谓向西,就是靠拢洛阳。乔家君博士主张向东,而张保盈博士则主张向西。通读二位博士的文章,知二位均是对河南区域经济颇有研究的饱学之士,只是思维受计划经济的影响较深,故认定“巩义,向东还是向西”是一个计划经济的命题。目前,虽然计划经济时代已成过去,但其影响仍然存在,仍然在影响着我们的思维。希望本文的讨论能对肃清计划经济的影响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一、在市... -
国企:生存之难,改制之难
[经济时评]post by 樊明 / 2008-8-15 4:56 Friday国企改制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块硬骨头。在实践上,还没有探讨出普遍有效的途径,在理论上更是混乱,尤其在“郎顾之争”以后。今天,我们要探讨,国企为什么要改制,又为什么难改?也许能为进一步的国企改制提供一些有益的启迪。 要讨论国企为什么要改制就首先要讨论国企生存之难。这里所论国企主要指在竞争性领域内的国企。直到今天,对国企改制的必要性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产权问题:国企所有者缺位从而国企领导人得不到很好地监督,结果领导人便有了代理问题,工作不尽心尽责,甚... -
试点的局限:一个改革须加以注意的问题
[经济时评]post by 樊明 / 2008-8-14 4:55 Thursday中国改革中的一大特色就是广泛和经常的试点,也就是就改革的某项新举措先在有限的地区或单位试验。有这样一些原因: 首先,对改革缺少把握。试点一段时间,如果发现效果满意就扩大试点范围或直接全面推开。如果不好,或放弃,或修正改革方案再试点。这样可防止一旦新体制出现意想不到的严重后果时,只在小范围产生影响而不会波及全面从而可以避免重大的损失。 其次,对试点缺少把握也和言论一时难以充分开放有关,这样难以对政府要推行的改革方案进行广泛和深入的讨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言论不充分放开对政府来说也是把双韧剑。言论不充分放开,政府获得较大的决策自由,但也不容易充分吸收民智而避免决策失误。这时,通过试点不... -
“非中国制造”------ 一个还是要反思的恶作剧
[经济时评]post by 樊明 / 2008-8-4 6:22 Monday最近,一家在直布罗陀注册的Alvito公司向欧盟提交申请三个“NOT MADE IN CHINA”(非中国制造)字样商标。这在中国激起一片抗议之声,并有万人签名,抗议其对中国的歧视,对中国尊严的损害。其实,根据巴黎公约,含有国家字样的商标属禁止注册的商标之例,此外,如果被申请的商标违反欧盟的根本价值观念和经济与社会利益,则此一商标申请可能会被认为是违法的,再加上中方的强烈抗议,因此这个商标注册成功的可能性很小。相信,这个商标的申请者应该是知道这个结果的。如此在我看来,申请注册更多的是一场恶作剧。对申请者来说,重要的不在于申请是否能成功,而是在于用这种特殊的方式对“中国制造”说了声“不”而已。 ... -
谷贱伤农:支农政策的两难选择
[经济时评]post by 樊明 / 2008-7-1 2:13 Tuesday2005年5月笔者在济南的一次全国学术研讨会上演讲谈农村问题,预言2005年农产品价格可能会下跌。结果不幸言中,根据“中国粮网”,2005年主要农产品价格下跌。2005年提出预言的根据是,2004年中央推出的两项重要的支农政策:最终取消农业税和种粮直补。为什么这两项旨在提高农民收入的政策有可能会导致农产品价格下跌从而有可能不能提高农民收入呢?下面作个理论分析。 一、减少农民是解决中国农民相对贫困的基本出路 农业收入在全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农业人口在全... -
失衡的地方政府
[经济时评]post by 樊明 / 2008-6-14 8:59 Saturday建设和谐社会是当今中国的最重要的主题之一。讨论和谐社会的建设是因为今天中国存在众多的不和谐:人与环境不和协,人与人不和谐。人的不和谐又表现为,劳资关系不和谐,城乡关系不和谐,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关系不和谐,医患关系不和谐,学校和学生及家长关系不和谐,矿主和矿工不和谐,农民工的工资普遍被拖欠已不再是新闻……,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导致不和协的原因很多,本文讨论地方政府的行为方式对社会不和谐的影响。 到目前为止,中国地方政府官员的产生主要由上级领导决定,这就决定了地方政府官员首先对上级负责,其次才是对治下的民众。而上级政府对地方官员的考核首先是GDP。虽说这几年强调其他方面多一些了,但以经济... -
政府要不要限制房价?
[经济时评]post by 樊明 / 2008-6-9 4:53 Monday今年“两会”期间,房价高企是一个热点问题。不少代表献言献策,网络上也有各种不同声音在讨论。在这些声音中,不少要求政府干预房价,有的甚至要求政府限制房价。应该承认,每一种声音都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如果政府真地限制房价会有什么结果?这让我想起了两个关于限制房租房价的经典案例。不妨先回顾一下这两个经典案例。 先说一个不限制房租房价的案例。1906年,美国旧金山发生大地震,无数的房屋被摧毁(房屋供给减少),但人到死得不多(对房屋的需求并没有明显的变化)。照道理,旧金山应该发生严重的房慌。一个多月后因地震停刊的一些报纸复刊了。但有趣的是人们注意到,要求房屋出租的广告居然多于求租的广告,当然租金不便... -
审视创新
[经济时评]post by 樊明 / 2008-5-4 7:52 Sunday胡锦涛总书记在刚刚结束的全国科技大会上提出,建创新型国家。其实,中国追求科技已有百余多年历史,向前可追溯到五四运动的“德先生,赛先生”,再往前则有洋务运动。然而,中国的科技道路并不顺畅。到今天,中国科技创新能力在49个主要国家中位居第28位,居中等偏下水平。其中,对外技术依赖度高达50%,而美国、日本仅为5%。中国给世人留下印象更多的是“世界工厂”。 我们今天要审视创新,要探索到底一个国家如何才能实现创新。 先审视一下现在比较公认的世界上的创新国家,并不多,只有20个,几乎全部是市场经济和民主法治高度成熟的国家。这是重要的线索。其实,早就有人注意到,世界上绝大多数的科技发明来自市场... -
“只做环境不招商”--大悟之言
[经济时评]post by 樊明 / 2008-5-4 4:51 Sunday2005年在一次“河南发展高层论坛”上,我曾演讲,题目为“改善投资环境的关键在于规范投资环境”。2006年1月26日《经济视点报》发文,介绍固始县委书记郭永昌的超常思维,大标题为“只做环境不招商”。读后感到郭书记的思维确有超常之处,拍案叫“大悟之言”,和我的看法有颇多相通。 河南的投资率长期以来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是实现中原崛起的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实现地方经济增长,吸引投资是关键。现在几乎各级地方政府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招商引资方面,而且往往是主要领导亲力亲为,这在发达国家少有... -
利益群体的力量平衡是建设和谐社会之关键
[经济时评]post by 樊明 / 2008-5-3 4:51 Saturday一、利益群体力量不均衡是社会不和谐的直接原因 今天的中国存在诸多不和谐:劳资关系紧张、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且超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城乡及区域差距也进一步拉大、频繁的矿难、民工工资普遍被拖欠,如此等等。这种社会不和谐的后果首先是,不和谐关系中弱势的一方遭受不幸,从而可能引发种种社会冲突,最终也将导致强势的一方利益受损。因此,建设和谐社会是整个社会实现共赢的选择,正因为如此,建设和谐社会成为当今中国最重要的主题。 社会不和谐的直接表现是利益群体的利益冲突。这里的利益群体包括...
樊明居
- 经术兼修 知进行随